中國鋼鐵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但任重道遠
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早已被業界熟知,一直以來對中國鋼鐵行業發展造成諸多掣肘。鋼鐵作為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市場進入壁壘不高但退出很難。2000年后鋼鐵銷售利潤率和噸鋼利潤不斷攀升導致了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爆炸式增長。同時,國家的兼并重組政策并沒有嚇退增產新建的熱情,由于擔心被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也成為了應對手段;而淘汰落后產能的行政手段**也演變成鋼鐵企業以淘汰落后為名進行改建、擴建的免死令牌。
目前,鋼鐵行業超過12億噸的產能是企業盲目追求自身規模效益和政策監管無力的結果。地方政府過分依賴鋼鐵企業對GDP的貢獻也對產能擴張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生產全球50%的鋼鐵,遠高于發達國家產量,但產能利用率卻遠不及發達國家,這和高企的產能不無關系。多年前出臺的政策,并沒有對控制產能繼續增長起到明顯的制約作用。2015年中央經濟會議強調供給側改革,提出2016年經濟工作要抓住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政策要求,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減少存量,同時堅決有效妥善處置清理“僵尸企業”。
這次的政策能對中國鋼鐵產能進行有效地控制嗎?CRU對此較為樂觀。原因有三:第一,該政策的出臺伴隨著鋼鐵市場長期的低迷,鋼價持續下挫,速度超過煉鋼原料價格的下跌速度,直接導致鋼企利潤跌破歷史**水平。很多鋼企都不堪重負,面臨破產。如此悲觀的情緒已經導致很多鋼廠主動進行限產減產,大批的民營鋼廠因入不敷出而被迫關閉。越來越多的鋼廠采取降本增效等措施以求自保。第二,鋼廠作為排污大戶早已進入環保局重點關注名單。河北的落后產能已經成為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區空氣污染、霧霾嚴重的源頭之一,要想改善空氣質量,淘汰落后產能刻不容緩。第三,此次政策除了堅決淘汰過剩產能,對由此帶來的職工失業和人員安置問題也有相應的對策,如出臺政策和相應的財政支持解決失業職工的轉崗和再就業問題等,確保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穩定。
CRU近期對今年已經關停的企業進行了粗略統計,已有超過6000萬噸的粗鋼產能退出市場,其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但不同于往年的是,已有部分國有企業也加入到了產能關停的行列,甚至連寶鋼、太鋼等大型鋼鐵企業也開始優化產能結構,進行產能出清。
CRU預計,由于自2014年以來國家對新增產能的有效控制,以及鋼鐵行業持續低迷的表現所導致的投資熱情缺乏,中國鋼鐵產能已經進入了下降通道。加之政府對過剩產能淘汰的堅定決心和政策支持,預計到2020-2022年中國粗鋼產能利用率將超過80%,更接近于發達國家的穩定水平。當然,如此樂觀的預計是建立在成功淘汰高達6000萬的煉鋼產能基礎上。因此,中國淘汰鋼鐵產能還任重道遠,需要整個行業在落實產業優化升級政策的同時長期不懈地努力。